日韩毛片无码永久免费看_中文字幕aⅴ人妻一区二区_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99_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

甘肅能源化工投資集團有限公司LOGO

專題專欄

當前位置:首頁 > 專題專欄 > 黨的十九大精神

全面準確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

時間:2018-08-17來源:宣講家作者:宣傳部點擊數:

思想是時代的光芒。偉大的時代孕育偉大的思想,偉大的思想照亮時代的航向。黨的十九大最偉大的貢獻就是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大會通過的關于《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的決議,明確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寫入黨章。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寫入黨章,這是新時代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戰略舉措,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的現實需要。

2018年3月召開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載入國家根本大法,實現了從黨的指導思想向國家指導思想的轉化,實現了國家指導思想的與時俱進。

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全黨全國的首要政治任務。為推動進一步興起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新高潮,更加自覺用這一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中央宣傳部經黨中央批準組織編寫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以下簡稱《三十講》)。

《三十講》以“八個明確”和“十四個堅持”為核心內容和主要依據,分三十個專題全面、系統、深入闡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大意義、科學體系、豐富內涵、精神實質、實踐要求,是廣大黨員、干部、群眾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輔助讀物。

為了幫助同志們深入理解掌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一步樹立“四個意識”,增強“四個自信”,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上來,統一到中央重大決策部署上來,今天,我結合《三十講》的講授內容,談談如何全面準確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深入研究《三十講》的講授內容,我認為就其邏輯結構而言,表現為四個層次。

一、《三十講》主要闡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形成的歷史方位、科學內涵、戰略地位與重大意義

主要包括第一、四、五、六、七、三十講。這一部分內容主要闡述了以下幾個問題。

(一)明確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這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一個重大政治判斷。這一判斷,明確了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賦予黨的歷史使命、理論遵循、目標任務以及時代內涵。新時代之“新”在什么地方?結合《三十講》的講授內容,我理解主要是基于以下幾點考量。

第一,基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時代之“新”,首先在于我們發展環境、發展條件都發生了新的變化,已經從“未發展起來”時期進入到“發展起來以后”時期。之所以說中國已經從“未發展起來”時期進入到“發展起來以后”時期,主要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強烈的責任擔當,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出臺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推進一系列重大工作,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可以說,這五年是極不平凡的五年,黨的十九大報告和李克強同志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中將五年來的輝煌成就概括為十項。《三十講》在第四講對黨和國家事業歷史性、根本性的變革和成就作了充分闡釋。

怎樣看待這些輝煌成就?習近平同志強調,五年來的成就是全方位的、開創性的,五年來的變革是深層次的、根本性的。怎樣理解“全方位”與“開創性”、“深層次”與“根本性”?結合《三十講》可以凝練為九點。

一是黨的領導得到全面加強,黨的領導被忽視、淡化、削弱的狀況得到明顯改善;

二是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發展觀不正確、發展方式粗放的狀況得到明顯改善;

三是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阻礙發展活力和社會活力的狀況得到明顯改變;

四是堅定不移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司法不公問題嚴重的狀況得到明顯改變;

五是加強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社會思想輿論環境中的混亂狀況得到明顯改變;

六是堅定不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環境惡化的狀況得到明顯改變;

七是堅定不移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人民軍隊中一度存在的不良政治狀況得到明顯改變;

八是堅定不移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我國在國際力量對比中面臨的不利狀況得到明顯改變;

九是堅定不移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管黨治黨寬松軟狀況得到明顯改變。

這些歷史性變革的力度之大、程度之深、范圍之廣、成效之卓著,在黨的歷史上、在新中國的歷史上、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為什么會取得如此輝煌成就?李克強同志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的結果,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的結果,是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結果。”可以說“三個結果”的表述是最為恰如其分的。

第二,基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轉化。新時代之“新”,就在于我們面臨著新的社會主要矛盾。習近平同志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黨的十九大關于主要矛盾的論述,深刻揭示了當前我國發展狀況和人民生活狀況的時代特點,對黨和國家各方面工作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眾所周知,馬克思運用社會基本矛盾原理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運動規律,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存在著不可克服的內在矛盾,并由此推出“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對于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問題,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沒有專門作過論述。斯大林在領導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長期不承認社會主義存在矛盾,在實踐中造成嚴重后果。

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深刻汲取蘇聯的經驗教訓,認真分析和研究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情況、新問題,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形成了關于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的學說。毛澤東同志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報告中,第一次系統地論述了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的理論。毛澤東同志提出,“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同時論證了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同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有著本質的區別,即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是非對抗性的,其特點是“又相適應又相矛盾”,其解決矛盾的途徑是經過社會主義制度本身不斷完善加以解決。毛澤東同志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學說,發展了歷史唯物主義關于社會基本矛盾的理論,沖破了“社會主義無矛盾”傳統觀念的長期束縛,科學地揭示了社會主義社會運動和發展的一般規律,為建設社會主義社會奠定了理論基石。

鄧小平同志充分肯定了毛澤東同志關于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的理論。1979年3月30日,中共中央召開理論務虛會,鄧小平同志作《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講話,他指出,“關于基本矛盾,我想現在還是按照毛澤東同志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中的提法比較好。”中國問題專家羅德里克·麥克法夸爾(Roderick MacFarquhar)和英國《衛報》對這篇講話都給予了高度評價。

主要矛盾則是由基本矛盾派生的,是指在矛盾體系中居于主導地位起核心和關鍵作用,并能支配其它矛盾發展的矛盾。毛澤東同志認為這“是一切共產黨人都應當注意的”。

早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同志就明確指出,“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勝利以后”,國內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社會主義道路和資本主義道路之間的矛盾”。建國后毛澤東同志又把它修正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勝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在全國完成以后”。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標志著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已經獲得解決。

1956年9月召開的黨的八大明確指出,“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不再是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而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正反兩方面的歷史經驗,使黨的指導思想重新回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正確軌道上來,開辟了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時期。1981年6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指出,“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其后,黨的十五大到十八大都強調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黨的十九大報告為什么強調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化?這是基于以下幾方面的考量。

其一,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2017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82.7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貨物進出口和服務貿易總額均居世界第二位;對外投資和利用外資分別居世界第二位、第三位;制造業增加值連續七年居世界第一;基礎設施建設部分領域遙遙領先,高鐵運營總里程、高速公路總里程和港口吞吐量均居世界第一位。上述狀況說明,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以來“落后的社會生產”已經發生重大變化,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其二,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我國穩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小康,不久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目前,消費結構正在從吃、穿、住、行、用向學、樂、康、安、美五大需求轉變。過去,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生產規模與人們物質需求的不匹配,現在轉化為生產質量與人們需求的不匹配。這是從溫飽社會邁入小康社會,進而向共同富裕社會前進的國情使然。中國的發展軌跡從貧困時代到溫飽時代、小康時代,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經過長期努力進入了新的歷史方位。

其三,影響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所謂發展不平衡,主要包括城鄉不平衡、地區不平衡、人群不平衡。

一是從社會生產力來看,我國既有世界先進甚至世界領先的生產力,也有大量傳統的、相對落后甚至原始的生產力,而且不同地區、不同領域的生產力水平和布局很不均衡。

二是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來看,我國經濟發展總體很好,但社會法治化水平不高,社會建設還有不少短板,文化建設相對滯后,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

三是從城鄉和區域發展來看,我國城市和鄉村之間,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之間,發展水平差距仍然較大,特別是老少邊窮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依然比較落后。

四是從收入分配來看,雖然我國人均國民收入在世界上處在中等偏上行列,絕大部分人已經解決了溫飽問題,但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較大,農村有幾千萬人口尚未脫貧,城市還有不少困難群眾。

發展不平衡的本質,是人民需求與社會供給不匹配,特別體現在就業、教育、醫療、居住、養老等民生領域,滿足不了各類人群的需求。產品質量、服務質量、環境質量、食品藥品安全質量等問題仍然十分突出。

所謂發展不充分,既體現在發展質量和效益還不高,也體現在中國制造需要向中國創造、中國智造升級等方面。中國經濟發展已經逐步擺脫過去追隨者、模仿者的角色,開始以創新引領的進取姿態,重塑中國發展的內涵和特征。追求發展上的平衡和充分,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才會出現的現象。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表述既有重大變化又保持了連續性,從“物質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從解決“落后的社會生產”問題到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問題,反映了我國發展的階段性要求,也反映了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重點要求。

當然,我國社會主要矛盾雖然發生重大轉化,但沒有改變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習近平同志指出,“必須認識到,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

總之,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只有牢牢把握我國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針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在新的發展階段更好提出新思路、新戰略、新舉措,有效解決國家未來發展面臨的一系列重大戰略問題,更好實現各項事業全面發展,更好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第三,基于中國邁向新的奮斗目標。新時代之“新”,還在于我們邁向新的奮斗目標。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即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踏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

1964年12月,周恩來同志在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在二十世紀內,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實現四個現代化目標的“兩步走”設想。

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同志提出現代化發展“三步走”戰略與小康社會,江澤民同志在新的歷史起點對“三步走”戰略進一步展開,提出“新三步走”發展戰略,強調到建國100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總攬戰略全局,把握發展大勢,開啟了波瀾壯闊的偉大奮斗,進行了新的偉大斗爭實踐,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全新局面。黨的十九大指出,“這個新時代,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時代,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習近平同志對新時代新的奮斗目標進行了總體規劃,提出了新時代“三步走”戰略構想,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2050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習近平同志綜合分析國際國內形勢和我國發展條件,將2020年到本世紀中葉這30年分兩個階段,并作出戰略安排:第一個階段,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個階段,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一目標思想含量、政治含量、改革含量都很大,具有很強的戰略性、前瞻性、針對性。

第四,基于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2016年12月31日,習近平同志在致中國國際電視臺(中國環球電視網)開播的賀信中指出,“中國和世界的關系正在發生歷史性變化”。這是對中國的國際定位作出的重要判斷。這一判斷基于中國發展的底氣,源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信,凸顯在中國對國際規則的貢獻,滲透于中國引領全球治理的擔當。黨的十八大以來,國際體系中的中國影響快速提升,國際事務中的中國作用更加突出。

中國和世界關系發生歷史性變化,核心是中國以更加進取、自信、成熟的姿態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央。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顯示,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初,1980年GDP占日本的17.42%,占美國的6.62%;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2017年GDP占日本的303.39%,占美國的67.36%,穩居世界第二位。

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吸引力、凝聚力、領導力不斷強化。中國夢想同世界各國人民祈和平、求發展的夢想是相通的,實現中國夢離不開和平的國際環境和穩定的國際秩序。當然,面對國際挑戰,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有責任也有能力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人類繁榮與進步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具有重大的意義,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用“三個意味著”作了具體闡釋。

第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對于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習近平同志在2018年5月4日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作了具體說明。習近平同志指出,中國共產黨誕生后,實現了中華民族從東亞病夫到站起來的偉大飛躍。這一偉大飛躍以鐵一般的事實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實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這一偉大飛躍以鐵一般的事實證明,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在新時代,中華民族迎來了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這一偉大飛躍以鐵一般的事實證明,只有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第二,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蘇東劇變,全世界的資本主義聯合起來唱衰社會主義,極力鼓吹“社會主義失敗論”“歷史終結論”。美國前總統詹姆斯·厄爾·卡特(James Earl Carter)的國家安全顧問茲比格涅夫·卡濟米爾茲·布熱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1989年出版《大失敗——二十世紀共產主義的興亡》,斷言到下個世紀共產主義將不可逆轉地在歷史上衰亡。理查德·米爾豪斯·尼克松(Richard Milhous Nixon)在《1999:不戰而勝》也如是說。蘇聯解體沒過多久,德國柏林街頭就叫賣著兩本書:《一個幽靈離開了歐洲》和《別了,馬克思》。前一本書寫道:“在20世紀40年代,一個共產主義的幽靈在歐洲和全世界游蕩,曾經使得有產者心驚肉跳,惶惶不可終日。現在好了,這個幽靈終于離開了歐洲,而它將很快離開全世界。”后一本書中說:“記得在中國共產黨奪取了政權,美國當年駐中國大使司徒雷登離開中國的時候,中國共產黨的領袖寫了一篇題為《別了,司徒雷登》的文章。在今天,紅旗從克里姆林宮的旗桿上降下來的時候,我們也要寫一篇文章,最好的題目則是《別了,馬克思》。”從這些話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一些人對于蘇東劇變是欣喜若狂的。在他們看來,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失敗了,從此也就消失了。對此,全球具影響力的英國作家弗朗西斯?惠恩(Francis Wheen)指出,“馬克思并未被埋葬在柏林墻的瓦礫之下,他真正的重要性也許現在才剛開始。他可能會成為21世紀深具影響力的思想家。”

第三,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環顧全球,在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走資本主義道路的占絕大多數,近年來也是麻煩不斷。同歐美一些國家受困于次貸危機、金融危機相比,同一些發展中國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相比,同西亞北非一些國家政治動蕩、社會混亂相比,我國發展可以說是“風景這邊獨好”。那么,中國到底給世界提供了什么“全新選擇”,貢獻了哪些“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眾所周知,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崛起是建立在踐踏別國主權、侵略別國利益的基礎上的,是通過戰爭和掠奪才獲得崛起的。而中國則是走和平發展道路,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探索和實踐帶動全世界發展。這充分體現了“中國智慧”,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名副其實的“中國方案”。

(二)論證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淵源、實踐基礎、科學內涵和重要意義

(1)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淵源和實踐基礎

馬克思主義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最深厚的理論根源。2016年7月1日,習近平同志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指出,“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背離或放棄馬克思主義,我們黨就會失去靈魂、迷失方向。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這一根本問題上,我們必須堅定不移,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有絲毫動搖。”

2017年7月,習近平同志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迎接黨的十九大”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我們要在迅速變化的時代中贏得主動,要在新的偉大斗爭中贏得勝利,就要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基礎上,以更寬廣的視野、更長遠的眼光來思考和把握國家未來發展面臨的一系列重大戰略問題,在理論上不斷拓展新視野、作出新概括。”

2017年9月29日,習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在人類思想史上,就科學性、真理性、影響力、傳播面而言,沒有一種思想理論能達到馬克思主義的高度,也沒有一種學說能像馬克思主義那樣對世界產生了如此巨大的影響。這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巨大真理威力和強大生命力,表明馬克思主義對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推動社會進步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8年5月4日,習近平同志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指出,“兩個世紀過去了,人類社會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但馬克思的名字依然在世界各地受到人們的尊敬,馬克思的學說依然閃爍著耀眼的真理光芒!”“馬克思主義不僅深刻改變了世界,也深刻改變了中國。”“實踐證明,馬克思主義的命運早已同中國共產黨的命運、中國人民的命運、中華民族的命運緊緊連在一起,它的科學性和真理性在中國得到了充分檢驗,它的人民性和實踐性在中國得到了充分貫徹,它的開放性和時代性在中國得到了充分彰顯!”

上述論點說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第一,習近平同志始終強調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和方法。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反復強調要掌握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用馬克思主義方法論解決我們面臨的實際問題,不斷推進理論創新。

第二,習近平同志始終強調把馬克思主義理論當作干部的“看家本領”來看待。2013年3月1日,習近平同志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強調,“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這是我們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領,也是領導干部必須普遍掌握的工作制勝的看家本領”。“兩個看家本領”的論斷,表明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只有學懂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特別是領會了貫穿其中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才能心明眼亮,才能深刻認識和準確把握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才能始終堅定理想信念”。

第三,堅持把學好用好馬克思主義哲學當作一個戰略問題來抓。習近平同志強調“哲學是基礎”,是“掌握馬克思主義完整科學體系的重要前提”,在當今時代依然有著強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導我們共產黨人前進的強大思想武器”。

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直接來源。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有兩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習近平同志在紀念毛澤東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所做的一切工作,就是要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把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開創和發展的偉大事業堅持好、發展好。

實踐是理論之源,實踐進程決定思想進程。“四個偉大”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實踐基礎。習近平同志指出,實現偉大夢想,必須進行偉大斗爭,必須建設偉大工程,必須推進偉大事業。“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緊密聯系、相互貫通、相互作用,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習近平同志將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凝結為“四個偉大”,是當代中國發展最根本、最具時代精神、最能凝聚中國共產黨人所有追求的大方向、大智慧、大戰略,內涵深刻、邏輯嚴密、相互貫通、相互作用、有機統一。

從歷史角度講,“四個偉大”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在改革開放40年的偉大實踐中得來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近70年的持續探索中得來的,是在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97年的實踐中得來的,是在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得來的,是對中華文明5000多年的傳承發展中得來的,是黨和人民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各種代價取得的寶貴成果。

從實踐角度講,是習近平同志將幾代中國人的夙愿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同中國夢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了當代中國的“最大公約數”,成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實現的最偉大夢想;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改革開放取得偉大成就的基礎上,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新的“偉大事業”從“三個自信”拓展到“四個自信”,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根本路徑;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需要應對各種困難、風險和挑戰,就必須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用了“五個更加自覺”,即從“堅持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維護人民利益,投身改革創新時代潮流,維護我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防范各種風險”方面,闡釋“偉大斗爭”的科學內涵;要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要開展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就必須將黨的建設這一新的“偉大工程”搞好。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運用系統思維,在治國理政實踐中,把“四個偉大”構成一個邏輯嚴密的系統,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根本主題,繼續書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篇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偉大夢想在召喚著我們,偉大斗爭在考驗著我們,偉大工程在引領著我們,偉大事業在激勵著我們。

(2)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內涵

黨的十九大黨章規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必須長期堅持并不斷發展。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聚焦新的時代命題,凝結新的思想精華,總結開創性獨創性的實踐經驗,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構建起新的理論體系。這一思想內涵十分豐富,包括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目標、總任務、總體布局、戰略布局和發展方向、發展方式、發展動力、戰略步驟、外部條件、政治保證等方面的基本問題,并根據新的實踐對經濟、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族、宗教、社會、生態文明、國家安全、國防和軍隊、“一國兩制”和祖國統一、統一戰線、外交、黨的建設各方面作出理論分析和政策指導。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全部理論和實踐的鮮明主題,是黨和人民歷盡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根本成就,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要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系統回答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八個明確”和“十四個堅持”則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內涵與主要內容。

“八個明確”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最為核心關鍵的組成部分,是支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四梁八柱”。基本方略“十四個堅持”是對黨治國理政重大方針、原則的最新概括,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路線圖”和“任務書”。“八個明確”偏重于理論層面的高度概括和凝練,每一個明確都是具有原創性的新思想新觀點,集中反映著中國共產黨對科學社會主義在當今時代的理論思考和理論貢獻。“十四個堅持”偏重于實踐層面、方略層面的展開,從結構和邏輯看,第一條是“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最后一條是“堅持全面從嚴治黨”,體現著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這一當代中國的最高政治原則,貫穿著以自我革命引領社會革命的內在邏輯。“八個明確”和“十四個堅持”有機融合、有機統一,凝結著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驗總結,特別是凝結著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性認識的深化、拓展、升華,體現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戰略和戰術相一致、認識論和方法論相統一的特色。總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內涵豐富、論述精辟,思想深邃、博大精深,形成了一個既系統完整又開放包容的科學體系。

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要深刻把握其精髓。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精髓,就是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作貢獻。為人民謀幸福,是中國共產黨毫不動搖的初心;為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肩負起的偉大歷史使命;為世界作貢獻,是中國共產黨為人類謀和平、謀發展的使命擔當。這一思想精髓集中反映了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人民立場、民族抱負、世界責任。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準確把握科學內涵的同時,還要深入理解和掌握貫穿其中的精髓要義。

(3)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歷史地位與重要意義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一個既系統完整又開放包容的科學體系,其歷史地位和現實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的最新成果,21世紀的馬克思主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開辟了“四個新境界”。

其一,開辟了馬克思主義新境界。這一思想貫穿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各個領域,既堅持了老祖宗,又講了很多新話,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新飛躍,是21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

其二,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境界。這一思想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系統回答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重大理論時代課題,回答的問題也包括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目標、總任務、總體布局、戰略布局和發展方向、發展方式、發展動力、戰略步驟、外部條件、政治保證等基本問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注入了新的科學內涵,進一步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代特色、實踐特色、理論特色、民族特色,續寫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篇章。

其三,開辟了黨治國理政新境界。推動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了全方位、開創性的成就,發生了深層次、根本性的變革,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進入世界前列,黨的面貌、國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軍隊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

其四,開辟了管黨治黨新境界。實現了從寬松軟到嚴緊硬的深刻轉變,黨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顯著增強。

第二,新時代的精神旗幟。黨的十九大的主題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這一主題要回答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旗幟問題,因為旗幟問題至關重要。旗幟就是方向,方向錯了,就會南轅北轍,人心渙散。對一個政黨、一個國家來說,選擇一種主義,就是樹立了一面旗幟,確立了前進的根本方向。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言,“主義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趨赴”。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深扎根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立足于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的偉大實踐,聚合了13億多中國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具有無比深厚的現實基礎、十分鮮明的實踐特色,是新時代黨和人民共同奮斗的精神旗幟。

第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行動指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新的歷史展位、宏闊視野、戰略眼光反映了時代發展變化的豐富內涵,以邏輯嚴密、系統完整、相互貫通的思想體系回應了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要求,為在新時代推進黨和國家事業提供了思想指南。具體而言,其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黨的意志、國家意志和人民意志的集中體現,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根本指引。

其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新時代治國理政提供了基本遵循。

其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全面從嚴治黨、把黨建設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

(4)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

黨的十九大報告第十三部分第二條強調“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我們首先要明了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是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干部隊伍、全面增強執政本領的必然要求。這是一項重大戰略任務,要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貫徹落實好這一重大戰略任務,按照學懂弄通做實的要求,推動干部群眾深刻理解把握這一思想的科學體系、精神實質、實踐要求,推動進一步興起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新高潮,更加自覺地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

二、《三十講》主要闡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戰略目標、主題主線、根本立場和發展動力

主要包括第二、三、八、九、十一、十二講。

(一)戰略目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提出并深刻闡述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國夢生動形象地表達了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理想追求,昭示著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注入新的內涵和時代精神。習近平同志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全體中國人民的莊嚴承諾,是黨和國家面向未來的政治宣言,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高度的歷史擔當和使命追求。

黨的十九大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行了新的戰略部署,為中國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基于深刻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內涵中的第一個“明確”,即明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分兩步走在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習近平同志為什么在上任之初就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國夢的本質內涵和特征是什么?怎樣實現中國夢?習近平同志圍繞著“什么是中國夢?怎樣實現中國夢”這個重大命題,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創見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

第一,中國夢的提出,順應了時代發展大勢和人民群眾期盼。習近平同志指出,“中國夢首先是十三億中國人民的共同夢想。”“這個夢想,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愿,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中國夢是一種形象的表達,是一個最大公約數,是一種為群眾易于接受的表述”。中國夢的提出,揭示了中華民族的歷史命運和當代中國的發展走向,成為凝心聚力的動員令,為推動中國與世界的和平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與能量。

第二,鮮明提出了中國夢的本質內涵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如何理解中國夢的本質屬性?

其一,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進一步增強以經濟科技文化力量為主的綜合國力。中國夢的第一要義就是實現綜合國力進一步躍升。

其二,中國發展必須進一步提升中華文明在復興中的歷史地位。

其三,進一步提升社會和諧的“幸福指數”。

其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習近平同志以中國夢的高度歷史責任感與使命感來強化中國共產黨對全面深化改革的引領,充分體現了我們黨高度的歷史擔當和使命追求,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注入了新內涵,成為激勵中華兒女團結奮進、開辟未來的一面精神旗幟。

第三,明確了“中國夢是國家的夢、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怎樣理解這句話?

其一,從民族夢的角度分析,就是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要通過“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來實現。

其二,從國家夢的角度分析,就是要實現國富軍強。

其三,從人民夢的角度分析,就是要實現人民的新期盼。把“人民幸福”作為中國夢的基本內涵之一,把“實現人民的夢”作為根本目的和出發點、落腳點,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奮斗目標和根本宗旨的高度統一。

第四,深刻分析了中國夢的特征。習近平同志指出,“每個人的前途命運都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因此,“中國夢是國家的夢、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可見,中國夢體現的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具有強烈的民族情懷和充滿了對中國統一的強烈渴求;體現的是對現代價值的追求與集體主義精神,這是中國夢特征的集中所在。

第五,揭示了實現中國夢的有效路徑。2013年3月17日,習近平同志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這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實現中國夢必須凝聚中國力量。這就是中國各族人民大團結的力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全民族的共同夢想,海內外全體中華兒女應同心共圓中國夢。

第六,規劃了實現中國夢的時間表。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同志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強調,“我堅信,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一定能實現,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一定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一定能實現。”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從2020年到本世紀中葉可以分兩個階段來安排。第一個階段,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個階段,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中國夢的提出,極大地激發了人民群眾實現民族復興的內心渴望和高漲熱情;進一步強化了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從傳統向現代轉型的自覺意識;發展了毛澤東同志關于“中國應當對人類有較大貢獻”的思想、鄧小平同志關于“改變落后狀況,才能對人類作出比較多貢獻”的思想。

(二)主題主線——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方向。

習近平同志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黨和人民長期奮斗、創造、積累的根本成就。要在新的歷史方位上實現新時代黨的歷史使命,就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更加自覺地增強“四個自信”,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

第一,強調道路問題是關系黨的事業興衰成敗第一位的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黨的生命。2012年11月17日,習近平同志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承載著幾代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著無數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著億萬人民的奮斗和犧牲,是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是發展中國、穩定中國的必由之路。” 2013年12月26日,習近平同志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指出,“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為什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是因為:

其一,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2013年1月5日,習近平同志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一個國家實行什么樣的主義,關鍵要看這個主義能否解決這個國家面臨的歷史性課題。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這是歷史的結論、人民的選擇。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發展,我們的制度必將越來越成熟,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必將進一步顯現,我們的道路必將越走越寬廣。”“我們就是要有這樣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

其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從根本上解決了當代中國的發展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所取得的輝煌成就與歷史性變革,足以表明只有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為未來中國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

其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引領中國夢的實現。蘇東劇變使西方社會普遍認為世界社會主義已經成為歷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成功實踐不僅讓西方重新思考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價值,而且對發展中國家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第二,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而不是其他什么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是根植于中國大地、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的科學社會主義。習近平同志認為,在當代中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真正堅持社會主義。這一論斷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源流,批駁了西方一些國家和國內一些人士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誤讀,廓清了科學社會主義同偽社會主義的區別,具有凝聚共識,正本清源的作用。

第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道路、理論體系、制度、文化四者的有機統一,其中道路是實現途徑,理論體系是行動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文化是最深厚的基礎和底蘊。四者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基于此,習近平同志強調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團結的旗幟、奮進的旗幟、勝利的旗幟,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方向。

怎樣在新的實踐中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習近平同志強調在學好黨史、國史的基礎上,要堅持“五個必須”,即必須堅持走自己的路;必須順應世界大勢;必須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必須加強黨的自身建設;必須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通過“五個必須”的實施,進一步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豐富和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三)根本立場——以人民為中心

人民群眾是中國共產黨的力量源泉,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基于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2018年3月20日,習近平同志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的講話強調,“必須牢記我們的共和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始終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始終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怎樣理解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

第一,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習近平同志指出,“為人民謀幸福,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我們要時刻不忘這個初心,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堅持一切為了人民,帶領全國人民不斷創造美好生活,生動詮釋了中國共產黨的根本立場、黨的宗旨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追求。具體而言,

其一,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我們的奮斗目標,從根本上回答了“為了誰”的問題,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生動體現,是共產黨人始終堅守的政治靈魂和精神支柱。

其二,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我們的奮斗目標,關鍵是站穩人民立場。而人民立場則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體現了對人民創造歷史的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認識,體現了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把握,體現了對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堅定追求,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根本標志。

其三,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我們的奮斗目標,最終要落實到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

第二,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習近平同志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的講話,4000多字的內容,84次提到“人民”,“始終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始終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習近平同志運用歷史唯物主義揭示歷史規律,深刻論述中國人民的偉大創造和偉大精神,發出了奮進新時代的進軍號令。怎樣才能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

其一,關鍵是在思想上牢固樹立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

其二,最大限度地激發人民群眾的創造熱情。

其三,堅持由人民群眾評判,把人民群眾滿意作為檢驗工作的第一標準。習近平同志多次指出,“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人民是政績的閱卷人,人民是時代的動力之源。

第三,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中。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止步于思想環節,首先要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通過深化改革、創新驅動,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生產出更多更好的物質精神產品,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其次,提供各種有利條件,為各行業各方面的勞動者、企業家、創新人才、各級干部創造發揮作用的舞臺和環境。再次,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調整收入分配格局,完善以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調節機制,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解決好收入差距問題,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四)發展動力——堅持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是“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具有突破性和先導性的關鍵環節。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舉改革開放旗幟,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政治智慧推進改革,用全局觀念和系統思維謀劃改革,推動新一輪改革大潮涌起。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進行總體部署,吹響了改革開放新的進軍號。黨的十九大將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并載入黨章,集中體現了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意愿,極大凝聚起共同推進改革的強大合力,引領了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更為波瀾壯闊的航程。

怎樣把握全面深化改革這一發展的根本動力?結合《三十講》的講授內容,我從六個方面予以說明。

第一,改革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習近平同志強調,“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只有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得以完成。

第二,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確方向。改革開放是一場深刻革命。中國的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場、有原則的,“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我們的方向就是不斷推動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而不是對社會主義制度改弦易張;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不斷前進的改革。

習近平同志指出,問題的實質是改什么、不改什么,有些不能改的,再過多長時間也是不改。要增強政治定力,堅守政治原則和底線,決不能在根本性問題上出現顛覆性錯誤。習近平同志強調,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總目標回答了推進各領域改革最終是為了什么,要取得什么樣的整體效果,它由兩句話組成了一個整體,前一句規定了根本方向,后一句規定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鮮明指向,只有兩句話都講,才是完整的。

第三,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國家的制度和制度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題中應有之義。

習近平同志強調,到2035年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是我們黨為不斷提高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有效治理國家的能力作出的重要戰略安排,進一步明確了實現改革總目標的時間節點和方法路徑。

黨的十九大圍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新要求,站在更高起點上謀劃和推進全面深化改革,部署了一大批力度更大、要求更高、舉措更實的改革任務。

第四,全面深化改革要堅持正確方法論。全面深化改革觸及深層次的社會關系和利益調整,十分復雜。協調不順、處理不好,改革就難以順利推進,難以取得成功。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改革全局,深入把握改革規律和特點,系統謀劃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學路徑和有效方法,形成改革開放以來最為豐富、全面、系統的改革方法論,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科學指導和行動指南。

這些正確的方法主要有:堅持以問題為導向深化改革;堅持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改革;堅持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堅持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良性互動;堅持蹄疾步穩地推進改革。

第五,堅持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經濟建設是全黨的中心工作,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就必須堅持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不動搖。經濟體制改革對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響和傳導作用,重大經濟體制改革的進度決定著其他方面很多體制改革的進度,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們要堅持以經濟體制改革為主軸,努力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新突破,以此牽引和帶動其他領域改革,使各方面改革協同推進、形成合力,而不是各自為政、分散用力。

第六,以釘釘子精神狠抓改革落實。改革推進到今天,比認識更重要的是決心,比方法更關鍵的是擔當。要把抓改革作為一項重大政治責任。堅定改革信心和決心,增強推進改革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要著力提高領導干部謀劃、推動、落實改革的能力,引導領導干部樹立與全面深化改革相適應的思想作風和擔當精神,要以釘釘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實,扭住關鍵、精準發力,敢于啃硬骨頭,盯住抓、反復抓,直到抓出成效。

習近平同志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論述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進一步凝聚了全黨共識,為中國全面深化改革與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

三、《三十講》全面、系統、深入闡述了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治國方略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

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國防和軍隊、外交、黨的建設等八個方面,包括第十、第十三至第二十八講。

(一)習近平同志關于經濟建設的重要論述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經濟形勢作出科學判斷,對經濟工作作出正確決策,對發展思路作出及時調整,成功駕馭了我國經濟發展大局。在治國理政實踐中,習近平同志順應時代和實踐發展的新要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鮮明提出要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引領我國發展全局發生歷史性變革。準確把握習近平同志關于經濟建設的重要論述,重點把握以下幾點。

第一,經濟特征——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2014年5月10日,習近平同志在河南考察時首次明確提出新常態。他指出,“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同年7月29日,習近平同志在中南海召開的黨外人士座談會上進一步指出,正確認識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進一步增強信心,適應新常態,共同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中國經濟呈現新常態,有幾個主要特點:一是增長速度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二是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率型;三是經濟結構調整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舉;四是發展動力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